“幸好曹晋自己也争气考了个中专回来。”
说起老本行老刘也闲不住了。
“谁说不是呢!别人只道我们干锻工的福利好定量高,可里头的辛苦又有几个人知道?”
“要不是没别的办法,有几个老锻工会想孩子接自己班!”
里屋总共四个人,年纪大的两个都是老锻工,年纪轻点的两个又都是技术员,聊起来根本停不住。
“当家的要不先吃饭?饭菜都已经好了。”
门一开飘进来阵阵馒头香,二大妈已经把午饭做好。
“曹大哥,一起吃个午饭,吃完咱再接着聊。”
刘海中语气不容置否。
“这…。”
“行!那就打扰了。”
………。。
拜完师以后,曹晋来刘光齐办公室来得就更勤了。
当然不是死皮赖脸的那种,而是饭前饭后,上班前后那种不惹人烦的时间。
这小子机灵的很,知道刘光齐有午睡的习惯还知道过来把门,些许小事都被他拦下,不让人打扰刘光齐休息。
刘光齐呢,下车间指导或者修机器时都会带上曹晋,时不时还教些心得体会。
这个师父也算是到位了。
在充实的工作中时间过得很快,转眼就到了夏天。
61年的夏天因为种种原因,物资供应愈紧张。
城里还好些,农村才是最困难的。
之前因为兴办人民公社村民都吃的集体食堂,觉悟高的村民积极响应号召把家里的大铁锅都捐出来,投入到“大炼钢铁”当中去,各地都以捐献多为荣。
其实因为物资紧张,59年开始就有些集体食堂办不下去了,但四九城还是硬撑着。
直到今年出台新政策,集体食堂由原先的“应积极办好”改为“生产队办不办食堂,由社员讨论决定。”
于是乎,早就难以为继的集体食堂终于纷纷停办,大锅饭也就此消散在了历史的长河中。
而京茹的老家兴寿公社也是直到最近才把集体食堂关闭。
乡里乡亲打算各起炉灶,重新开火。
开火自然需要铁锅等炊具,这都要凭票或者券才能买到,寻常村民根本没办法弄到。
这不,公社知道京茹家有城里亲戚,求到了他们家。
那时同公社的基本都占点亲戚,乡亲们求上门很难抹下脸拒绝。
于是时隔小半年,秦满屯两口子提着大包小包,又踏上了前往四合院的路。
………。
“爸、妈,你们怎么来了?还带这么多好东西!”
秦京茹迅接过东西:
“哎呀这些留着你们自己吃就好了,我们家不缺吃的!”
说归说,但秦京茹手里的动作却丝毫没有减慢,看不出半点不好意思。
因为有二大妈在,秦满屯有些尴尬:
“那啥,京茹啊,这些可不是送你们的,而是村里让我们带来,打算拿城里换点东西。”
“那个,麻烦亲家了。”
“哦,没事。”
二大妈热情招呼道,对于憨实听话的小媳妇她非常满意,连带着对秦父秦母印象也很好。
“亲家公亲家母先进来坐,我们家老刘和光齐一会儿就回来。”
刘光齐回院时没见到京茹还有些奇怪,这丫头今天怎么没在门口等了?
不过等进屋就知道了,原来是有娘家人过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