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月初二,小厮苏旭一大早将马喂饱便等在苏府门外,临走前看了看女儿苏思淼还在熟睡,不舍的看了一会儿乖女儿赶忙起床洗漱。
苏淮瑾匆匆忙忙换上朝服,临走前都来不及吃早餐,温氏一大早就起来准备,临走前匆忙喝了口粥就走了。
皇帝是五更上朝,即卯时五点到七点之间,大臣一般在寅时等候,即三点到五点,因此很早就得出进宫复命。
苏淮瑾两个月探亲假匆匆忙忙结束,不得不被迫起那么早,一路上都在打着哈欠,今日上朝非常顺利。
轩辕规定每两天上朝一次,双数上朝,单数不必,取意:好事成双!因此并不用日日上朝。
今日只见那轩辕帝威风凛凛,端坐在龙椅上,气场十足,中年大叔长相帅气,并不像络腮胡大叔那样显老。
之前殿试根本不敢抬头一睹龙颜,今日拜见皇帝行完礼苏淮瑾可以大大方方看一次了,苏淮瑾定睛一看,被皇帝陛下的气势震慑住。
轩辕帝目光如炬,声音威严,凭借着然的姿态,统御天下万民。贵气凝聚成天,身穿龙袍,威严不可侵犯。
神采奕奕,就像一面旗帜,让人感到十分敬畏。整个人大气磅礴,身材威武,光鲜亮丽,散出无尽的荣光。
被安排到翰林院任修撰一职,从六品,主要职责为掌修实录,记载皇帝言行,进讲经史,以及草拟有关典礼的文稿。
翰林一职原本是一个类似供养各类有专长的人员的机构,“皆有待诏之所,其待诏者,有词学、经术、合练、僧道、医卜、书奕”。
轩辕崇明四十年,又加入修史的功能,职掌制诰,备顾问。翰林们虽然是天子私人,极尽荣宠,但其实与朝政并无多大关联。
到了轩辕崇明五十年时,先帝诛杀胡韦庸,废除相权,天下政令皆出于皇帝一人之手。
可天下事务林林总总,先帝即使是铁人,一天有四十八小时也忙不过来,最终也只能认怂。
“人主以一身统御天下,不可无辅臣”,在轩辕崇明五十五年设置了殿阁大学士来帮忙处理政事,其中8个殿阁大学士有一半出身于翰林。
先帝勤政,政务大多还是由他亲自裁决,殿阁大学士们所起的作用不大。后来先帝又偷了个小懒,创内阁制。
“开内阁于东阁门内”,选取解缙、杨士奇、杨荣等七人“入直文渊阁”这七人虽然参与机密要事的裁决,但职位上并没有变动。
“内阁止设翰林学士及讲读、编修等官,备顾问而已”,仍属于翰林官,类似于天子近侍。
到后来,内阁的权力一步步扩大,票拟批答成为内阁的专职,“纶言批答,裁决机宜,悉由票拟,阁权之重偃然汉、唐宰辅,特不居丞相名耳”,无宰相之名,却掌握了宰相的权力。
内阁原本是天子的近侍机构,到后来变成了处理国家政事的行政机构,内阁辅成为了事实上的百官之。其他内阁大学士地位也水涨船高,拥有不下于各部尚书的地位和权力。
内阁大学士这么吃香,但要抢到一个入阁名额却并不是一件非常容易的事情。先内阁大学士大多出身于翰林院。
“统计轩辕崇明一代宰辅七十余人,由翰林者十九”如,先帝最早选用的7位大学士中,有三位不在翰林院任职,改翰林院后方可入职,到后面翰林方能入阁更是成为定规。
其次翰林入阁要经过廷推。内阁创立之初,内阁大学士由皇帝亲自点选,但随着内阁权力的扩大,大学士的选拔制度也生了改革,大臣们为了制衡皇帝的权力,开始了阁臣的廷推制度。
廷推就是由六部九卿和科道官员推举,再由皇帝选用,这种入阁的方式事实上分了皇帝的权力,皇帝虽然不愿意,也只能默认廷推是主要方式。
不是翰林不经廷推而进入内阁的大学士是很难得到朝廷上下的认可的。
凭大礼仪事件上位的张璁,原本只是个三甲出身的南京礼部官员,在没经过廷推的情况下,张聪凭着先帝对他的信任,一再和朝臣强调“阁臣拣择自君心”,硬生生将张聪塞进内阁。
对于这种特殊提拔的阁臣,翰林们是极其不屑的,“初拜学士,诸翰林耻之,不与并列”,并由此引一连串的风波。
因此作为一个读书人,要想进入内阁,染指最高权力,成为翰林是第一步要实现的目标。只有成为翰林,才有机会廷推进入内阁。
有先帝一代,成为翰林的方式主要有两种,一种是荐召,另一种则是通过科举选拔。
翰林院设立之初,主要是通过荐举的方式来选择翰林学士,到后面演化为荐举、科举并用。
后来大学士李贤奏定“翰林院修撰、编修、检讨专选进士”,非进士不入翰林就成了定规,不过荐举一途仍未废除。
但通过荐举进入翰林院的官员就和未经廷推进入内阁的人一样,是会被同僚排挤的。
如声名赫赫,被誉为江南四大才子的徐征明因为擅长书法,被举荐进入翰林院。
以善书征入翰林为侍诏,诸词臣以其不由科第,犹群呼为书博士,不屑与同列。。。是时专尚科目,征明意不自得,连岁乞归。
以徐征明的才华和名声,尚且得不到翰林们的认可,只好灰溜溜致仕乞归,一般人想通过举荐的方式入翰林即使是有门路,也是没这个勇气。
翰林和阁臣的选拔制度造成当时掌握最高权力的执政者们大多是熟读四书五经,却缺乏实际从政经验和基础历练的官员,对国家的治理大多是遵循旧例,很少能有开创性的治理。
到轩辕崇明先帝七十八岁薨逝前,为了避免这个情况,慢慢有了“不当专用词臣,宜与外僚参用”的呼声,鼓励有能力、有行政经验的地方大臣入阁参与国家的治理决策。
但由于词林内阁体制的传统已根深蒂固,一时间难以动摇。
直到轩辕帝二十岁开始继位,改国号泰安,国家已陷入水深水热之中,轩辕皇帝痛下决心,大规模选拔非翰林出身的官员入值内阁,其时已回天无术。
翰林院制度有种种不足,但却为读书人指明了一条“学而优则仕”的社会上升通道。
无数读书人埋头苦读,只为能够在科举考试中雀屏中选,成为翰林学士乃到阁臣,最终实现治国平天下的终极理想。
苏淮瑾可谓是相当幸运,赶上一个好的时机,朝纲稳固,进入翰林院比许多人都幸运。
轩辕帝继位二十年,政治思想达到轩辕王朝巅峰,把国家治理的井井有条。
只可惜,百姓仍然不够富足,时常有百姓因为疫情流离失所,这几年瘟疫好不容易过去,但是粮食最为短缺,百姓苦不堪言。
苏淮瑾第一天上朝感觉还挺不错,皇帝陛下面相一看就是和善的,回来跟家里人一阵夸赞。
苏老头连带着给儿子夹了好几块肉,苏淮瑾心情十分不错。
温氏苏老头带着人这几天将新房子收拾了好几天终于像个样了,苏老头难得做饭,一顿饭吃的十分愉快。
苏思淼半夜三更爬起来修炼,如今已经到第二个虚灵境了,真身虚身进入灵虚境完全不受限制,对打一个十岁小男孩完全不是问题,修炼完美滋滋睡了一觉。